
回顾即将过去的2019年,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,中美贸易对我国进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,并难以避免地传导至宏观经济。
展望未来,2019年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是否会延续到2020年?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折点上,中国的社会政策红利将全面释放,这是否会为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注入足够的强心剂?对此问题,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联合基岩资本在共同发布的《中国宏观经济报告》中给出解答。
结构性下行趋势将延续到2020年
今年四季度以来,我国经济运行已开始出现企稳迹象。一方面,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,减税降费的效果逐渐显现,另一方面,中美贸易摩擦趋向缓和。但经济企稳的微观基础并不牢固,经济正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,如增长动力不足、经济结构调整、收入差距加剧等等,当前我国结构性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。
据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联合基岩资本发布的《中国宏观经济报告》中,对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作出的预测,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,但降幅会有所收窄,未来五年经济呈下行趋势。
报告指出,2019年下行的趋势性力量很可能将延续到2020年,而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折点上,中国的社会政策红利将全面释放,伴随着全球环境下经济调整带来的全球政策红利,这将为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注入强心剂,所以预计2020年经济下行幅度要较2019年收窄。
根据IMF对经济增速的预测数据,2020年中国GDP增速继续回落至5.8%,2021年小幅回升至5.9%,2022-2024年继续下降,到2024年,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下降至5.5%。与此同时,根据预测,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在未来五年经济有向好之势,但增速仍将低于中国,而发达经济体在未来五年经济波动较小,显著低于中国经济增速。

未来五年第三产业比重将进一步上升
从经济结构来看,未来五年我国产业结构以及行业结构都将进一步升级。这将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,同时,第三产业也将更多地以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替代传统生产性服务业,生活性服务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。
《中国宏观经济报告》显示,2018年,中国三大产业比重为7.2:40.7:52.2,相比于2013年的产业比重10:43.9:46.1来说,可以明显看到第三产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。
此外,第三产业行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,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有所降低,如批发和零售业,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从2013年末的51.3%下降到2018年的44.9%;以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引领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。

2019年我国已经进入了“智能+”的新时代,大数据、云计算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2019年,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全球占比37.1%,远超美国的24.8%,预计2020年智能化将会对我国制造业产生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升级,特别在一线城市5G将通过与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结合,成为社会智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
随着5G引领的智能化时代的来临,5G也将从支撑移动互联网向支撑全行业数字化、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,这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。《中国5G经济报告2020》中提出:预计2020年我国5G总投资规模将达到约 9000 亿元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预计,到2025 年中国 5G 用户将达到8.16 亿,占移动用户的48%左右,2025年5G 用户将达到 8.16 亿户,移动用户渗透率将达到 48% 左右。
贸易问题将转向常态化与长期化
实际上,在多项数据中,贸易因素产生了最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,进出口压力的上行导致了进出口价格水平上涨,进而导致了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。
《中国宏观经济报告》指出,未来几年,中美贸易问题将转向常态化,复杂化,长期化,随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赶超下,中美双方的利益冲突将是个长期化的过程。从近期中美贸易谈判进展来看,总体较为顺利,美方不断释放积极信号意图与中方达成协议,贸易摩擦缓解成为短期内人民币汇率最大的利好因素,一旦中美双方贸易摩擦和解,将极大改善市场预期。不过,贸易虽达成短暂共识,但是长期来看中美在金融、科技方面依旧存在分歧。
在外贸结构转变方面,报告认为未来将呈现出三个特征。第一,中国出口规模未来将不断增加,且对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上升。中国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,出口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,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将不断提升。
第二,未来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将不断升级,趋向高端,具体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明显下滑,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快速上升。
第三,中国贸易新业态将继续高速增长。在外贸转型升级基地、贸易促进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“三项建设”的带动下,将会有更多的外贸企业从供给侧发力,加快转型升级,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,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,贸易新业态使中国具有自主品牌、自主知识产权、自主营销渠道,推动高技术、高附加值、高效益的产品出口快速增长,进一步增强中国外贸发展自主动力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猎财经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iecaijing.com/rwgd/23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