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:国产耳机往事

耳机行业门槛低,毛利低,多数耳机品牌并不仅仅依赖耳机的销售收入。

文章来源:新摘商业评论

猎财经已获转载授权

作者:胖橘

探秘:国产耳机往事

在雷军找上他之前,谢冠宏一度失去了人生的方向。

2012年10月的某天,50岁的谢冠宏被解雇了,这意味着他将在这个不上不下的年纪重新谋一份生计,焦虑和沮丧再次瞄准了这个知天命的中年人。

但他没有想到的是,就在几天后,比他小7岁的雷军便向他抛来了橄榄枝,邀请他成为小米第九位合伙人,全力打造小米的耳机业务。

事实证明,命运的天平一度会倾斜,但只留给了那些有能力的人。

第二年年底,小米活塞耳机销量已达到了100万条,随后,号称“年轻人的第一款圈铁耳机”问世,99元的小米“圈铁”耳机风靡一时。

这是过去几年国产耳机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。

国产耳机三部曲

1983年秋天的一个上午,深圳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的年轻人段亚兵骑着自行车,穿过正在建设中的深南大道,来到也在建设中的上步工业区,看到的是一片尘土飞扬的工地。这片正在被开垦的处女地,就是华强北的雏形。

也正是在这里,国产耳机的大幕被徐徐拉开。

改革开放给“小渔村”深圳送来春风的同时,更是让电子制造业嗅到了萌芽的气息,各类电子加工厂在这里落户,其主要代加工品就有耳机。

但代加工品工序重,获利少。于是,很多不甘于只做代加工品的国产厂商,开始谋求变革自建品牌,掀起了国产耳机第一波创新热潮。

首批自建品牌当属以达音科DN-S01为首的中高端产品。成立于1990年的达音科,定位高端精品,重视技术研发,现是全球最大的OEM ODM耳机厂家之一。

BD005款耳机一度在2017年获得日本销量亚军,但在国内知名度较小,销量寥寥。

事实证明,并不是所有耳机都是如此幸运,在达音科稳步发展的同时,和它同期的大部分品牌都纷纷折戟。

ECCI不见踪影;DUNU一向不温不火;阿思翠、宇音也如昙花一现……还有一些厂商依靠变相模仿和改造其他品牌,只为求得生存。

由于核心供应链缺乏,研发实力难以达到,多数厂商皆因新品断代而止步,逐渐淡出人们视野,不了了之。

就这样,代加工转自建品牌的第一条路被牢牢堵死。

直到2010年,乔布斯重新定义手机的第四年。

这一年iPhone 4重磅发布,颠覆了旧手机的多项传统设置,一举奠定了智能手机先驱的地位,而在发布会现场,令人注意到的是,和手机同步发售的,还有iPhone 4配套耳机。

也正是因为它,国产耳机市场再次重新获得一丝曙光。

彼时国产手机厂商仍处于模仿的阶段,但仍然还是义无反顾的加入了耳机行列,小米、魅族、华为纷纷推出与自家手机配套的耳机。

一时之间国内市场出现了大量的国产耳机。

之后,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,谢冠宏充分发挥自己在富士康十年的硬件经验,带领小米耳机拿下一个个荣誉。

小米与1MORE打造的活塞耳机,从某种意义上也创造了国产耳机的新模式,在刘徳领导的小米生态链辅助下,小米活塞耳机创造了4年销量4000万条的战绩。

谢冠宏打造了小米耳机的荣誉,而小米耳机也成就了谢冠宏的后半生。

在小米耳机捷报频频的时间里,国产耳机还有一股力量异军突起——FIIL

FIIL是著名音乐人汪峰在2015年自建的品牌,CEO是前华为荣耀副总裁彭锦洲。

和“被罢职”的谢冠宏不同,见证了荣耀手机三年蜕变的彭锦洲并没有选择安逸享受成功的果实,在45岁时毅然辞职,加盟FIIL成为创业公司CEO。

明星效应加上实干家的头衔,FIIL名声大噪。

FIIL定位于中高端耳机,目标受众为有购买力且追求高音质的发烧友,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每年上千万元研发费用,对当时的国内市场而言,这款耳机并没有足够的溢价成本让人们买单,尽管耳机发烧友为数不少,但面对几千元的耳机,大多数粉丝也只能望而却步,迄今为止共计销售10万多台。

纵观国产耳机早期的发展史,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:代加工转自建品牌,传统硬件厂商扩展,音乐行业大V跨界。

个体终究是想从前进的时代中窥得一角向好的契机,但严丝合缝并不是每个人的终局,摸索中前进,个人与时代的碰撞不断上演。

国产耳机输在哪?

中国拥有最大数量的消费人口,但耳机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,中高端基本被德国、美国、日本的品牌把守,如AKG、森海塞尔、铁三角、索尼、Beats等,国内厂商只能在中低端市场分羹抢食。

究其原因,技术和价格是其本质问题。

1.技术壁垒突破难

国内耳机核心技术还是与国外大牌稍显差距,“世界工厂”的美誉终究没有带来高额利润,一定程度上还约束了国产品牌的扩大发展。

国外耳机品牌起步早专业度高,在用户心中留下持久的品牌印记。森海塞尔、铁三角、AKG、KOSS、拜亚动力等等,在十几年前就拥有自己的主打系列产品,并已经进行量产收获众多忠实发烧友。

2.价格战消磨品牌

国外耳机品牌产品定位高,价格少则几千动辄上万。而国产品牌大多都是在近几年兴起的,为了占据用户市场,产品定位游走中低端区域,价格在几百到几千不等。

“200元产品拥有2000元产品的80%水平”,没有了品牌优势的国产耳机往往用性价比作为标榜自己的优势。市场占有率是提升了,但同时相应损失了品牌调性。

品牌定位致使国产耳机未能被国人认可,而营销不足更是给原本知名度不高的国产耳机雪上加霜。

“我们本来有着更高的预期,希望半年销售在10万台以上,因为对产品本身表现很有信心,相比国外品牌同规格的产品,也有30%以上的价格优势。但是,我们低估了传播的难度,没有将产品特色有效传递出去。”彭锦洲曾感叹道市场的不公。

3.行业原罪

耳机行业的小众决定了其市场的狭小,同时也意味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微乎其微。

就单纯的耳机行业而言,森海、Bose等几大国际闻名耳机厂家,尽管经过多年的累积,但与其他硬件行业相比还仍差距甚远。

耳机行业门槛低,毛利低,所以多数耳机品牌并不仅仅依赖耳机收入,索尼也是采用多元化布局才达到如今的地位。

客观来说,起步较晚,发展不足的国产耳机品牌,在不利好的市场氛围下,从传统的角度来看,若想碾压国外品牌还很艰难。

国产耳机未来可期

但在第三波技术浪潮下,国产耳机似乎迎来了新的方向。

在2018年的CES上,Google、AKG、Sony等公司纷纷推出自家智能耳机,出门问问、咪咕、科大讯飞等国产厂商也相继推出无线智能耳机产品。

据捷孚凯市场咨询(中国)有限公司发布的《中国智能耳机市场分析》报告显示,智能耳机2018年市场零售量将达到50万,智能耳机有望呈现规模性增长。

FILL CEO彭锦洲说:“耳机未来的方向是无线化、智慧化、场景化,耳机从发明到现在一百多年,作为播放设备主要功能没有太大的变化,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赋予其更多的智能、交互功能,更方便地获取音讯”。

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延伸,硬件智能化成为目前数码产品不可逆转的趋势。Apple watch引爆智能穿戴设备风潮,虽然在去年经历了短暂的沉寂,但今年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热度或将再次被点燃。

继智能音箱、智能手表之后,智能耳机被视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下一热点。

3.5㎜的耳机插孔设计被去除,象征着耳机无线时代的到来。随着蓝牙技术升级、芯片方案多元化、手机结构变化、系统支持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,TWS(True Wireless  Stereo)耳机生态圈日趋成熟,耳机应用场景也更加多元化。

蓝牙+降噪+通话+智能将是未来国产耳机的发展方向,在新时代的耳机割据战中,国产耳机若能抓住技术痛点,抢先推出智能新品,或将实现弯道超车。

如今来看,这似乎是最好的时机。

结语

一个时代,一曲离歌。

无数的碰撞,无数的摸索,无数的创新,共同构成了国产耳机激荡回肠的二十年。

也正是因为这些点缀时代的人,国产耳机才会不断迸发出新的可能。

过去,现在,将来,概莫如是。期待下一个二十年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猎财经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iecaijing.com/hysj/211.html

(0)
李落扬的头像李落扬
上一篇 2019年3月11日 11:29
下一篇 2019年3月11日 13:47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